首页 >> 野芝麻属

【推荐】奶业困局倒逼产业链抱团取暖克拉莎属

文章来源:泉海农业网  |  2022-12-10

奶业困局:倒逼产业链“抱团取暖”

生鲜奶价格低、养殖成本高、加工企业拒收……养殖户和企业亏损严重,加之进口奶源冲击,奶业发展雪上加霜——

【编者的话】

奶价下跌,原奶滞销,山东、河北、内蒙古等地甚至出现“倒奶卖牛”现象,奶牛养殖户利益受损。目前,我省奶牛养殖实际情况咋样?牛奶行业发展困境怎么解?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调研,探查究竟。

价格持续下跌,拒收现象时有发生,养殖户面临严峻考验

一场严重的生鲜乳销售困局正在持续发酵中,频现的倒奶事件,让刚进入2015年的奶业蒙上一层阴影。

“这一波‘卖奶难’始于去年初,一年来鲜奶价格持续下挫。目前,市场收购价已从去年初的6元/公斤,‘跳水’到3.9元/公斤。”蚌埠市和平乳业公司董事长李扬明介绍,在不少省份,一些大型加工企业不断压价、拒收,甚至停止了与小规模散户续签合同,没有销路的奶农甚至只能倒奶。

“我们生产的优质奶,目前销售价格是4.6元/公斤,而去年同期是5.2元/公斤。”位于六安市的亿牛乳品公司副总经理陆建华告诉记者。去年生鲜奶平均收购价4.29元/公斤,11月底跌至4.18元/公斤,比全年均价下降3%。目前淮南、蚌埠等地奶价最低已跌到3.6元/公斤以下,奶农转产、卖牛现象开始出现。

与价格下跌相比,陆建华更担心的是屡屡被拒收。“虽有合同,但鲜奶过剩,收购企业挑三拣四,每月都会有五六次被拒收,损失高达数十万元。”陆建华表示,现在与去年比企业产量增加不少,但销量却减少了20%以上。

令人欣慰的是,虽然遭遇困难,但我省形势好于全国。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郑久坤介绍,我省奶牛常年存栏量约11万头,年产鲜奶25万吨,在长三角地区属奶牛数量较多省份。“与其他省相比,我省奶业规模化养殖比重高,特别是加工能力强于生产能力,产销一体化的养殖企业群体数量多。”郑久坤介绍。

比如,我省有伊利、现代牧业、蒙牛等多家大型乳品加工企业,加工企业以鲜奶等冷链产品为主,与奶源基地联系紧密,建立了稳定购销关系。因此,目前我省奶牛养殖业总体平稳,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鲜奶滞销和农户倒奶、卖牛、杀牛现象。

但养殖户的亏损依然显而易见,并呈扩大趋势。目前,我省生鲜奶生产成本在3.8元/公斤,但一些养殖企业的交售价格仅为3.63~3.65元/公斤,出现亏损。“从整个行业看,销售价格也已在行业盈亏平衡点上下。”郑久坤强调,从现在起到5月天气转暖之前为乳制品消费淡季,是养殖企业最困难的时期,养殖户还将面临严峻考验。

进口奶源冲击之下,奶农奶企缺乏利益联结机制,无法共进退

价格涨跌,反映的是供需关系的变化。“此次行业困境不是国内市场生鲜奶供过于求,主要原因是进口奶粉大量涌入导致。”安徽农业大学教授、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志耕分析。

王志耕介绍,去年奶粉进口量增加,对国内奶农产生巨大冲击。比如新西兰进口奶粉到港价为1.8万元/吨,折合生鲜奶价格仅为2.2元/公斤。企业多选择进口奶粉生产乳制品,降低生产成本。此外,当前进口液态奶也开始进入二、三线城市市场,对国内奶业形成更大冲击。

数据显示,去年1月至10月份我国奶粉进口同比增长10.1%,而进口液态奶前10个月同比增长高达58.3%。业内人士表示,奶业的危机并非短期可以解决。5月份后酸奶消费回暖对生鲜奶销售有提升作用,但今年国内奶价下跌趋势难以改变。

更为严重的是,面对当前困局,不少奶业加工巨头趁奶源相对过剩,以各种借口要求养殖企业增加投入,改造设施设备,提高质量标准,提高售奶门槛。个别企业甚至打算搞配额制,变相拒收,令奶农雪上加霜。

危机之下,龙头企业为何不愿给养殖户提供“保护伞”?“这主要是我国奶业现行经营模式下,奶农和奶企之间没有密切的利益共享机制,市场压力完全被传导给奶农。”省畜牧兽医局局长董卫星分析,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国,奶业实行的是产加销合作社模式、奶农合作社与乳企合作模式、奶农股东化模式等,让奶农和奶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。而我国大部分情况下,加工企业和养殖者仅有简单的销售关系,龙头企业甚至乐见原奶价格下跌,与奶农争利。

采访中,长丰县、六安市和淮南市多家养牛场负责人反复强调,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,形势不好时奶农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,极端情况下只能倒奶杀牛弃养。“国产奶与进口奶相比,生产条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。”董卫星强调,面对国际奶业巨头,国内养殖户与奶企需要抱团互利,建立更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。

支持加工企业多收本地奶,主攻生鲜乳产品,推动产业升级发展

1月13日,省畜牧兽医局和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在合肥举行座谈会,邀请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商讨应对危机。“将把企业反映的情况上报,争取省里出台扶持政策。同时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。”省畜牧局副局长田文钊在座谈会上表示。

专家强调,当务之急是引导加工企业和奶农“抱团取暖”,渡过难关。“加工企业不能袖手旁观任由养殖户亏损。在原有合同收购量的基础上,加工企业要加大收购量,并将价格维持在盈亏线以上。”李扬明呼吁。

但业内人士也指出,要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。一方面,加工企业在一个地区的收购量是稳定的,加量意味着在别的地区减量。另一方面,目前我国北方的奶源价格比本省奶源价格低,企业出于成本考虑,更愿意从外地调奶。此外,如现代牧业等企业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,不从外面购原料奶。

“对此,畜牧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,协调龙头企业扩大鲜奶收购,解决奶农燃眉之急。”王志耕强调,难关面前,龙头企业要兼顾社会责任,发挥好龙头作用,稳定奶业生产。

与此同时,也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,对加工企业增加收购本地奶进行补助,提高其积极性。同时要尽快建立一个第三方质量平台,防止加工企业借口质量问题拒收或压价。

多位企业负责人呼吁,在行业困难之际,加工企业要放缓对养殖场技改的步伐,不能操之过急。“现在的牛舍是2006年前后建设的,大部分不符合合肥伊利公司要求。如果实施改造,市场这么差,到哪里拿这么多钱?”长丰宏立乳品公司负责人说。对此,专家强调,加工企业应多从养殖企业现实情况出发,分步骤地实施技术改造。

但郑久坤也强调,危机正倒逼奶农优化养殖结构,提升发展水平,单产低、管理相对粗放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的企业将面临淘汰。“当下要果断淘汰日产低于20公斤的奶牛,降低饲料等成本,提高产量和质量。调节牛群结构,将犊牛的比例控制在25%至30%之间,提高‘抗寒’能力。”

“我省形势虽好于全国,但也再次告诫我们,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才有强大竞争力。”董卫星强调,当前农牧部门要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奶牛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,帮助奶农提高科学饲养水平,节本增效。引导加工企业升级产品结构,尤其是提升生鲜乳消费,主攻液态奶,实现本地液态奶市场本地收购、本地生产。

( 来源:安徽日报 作者:史力 )

湖光山社二手房

富成大厦二手房

顺四条37号院二手房

周口店出租房屋